您好!欢迎来到辽宁医疗器械网!

登录 | 注册 ]

商务中心  |  

我的账户  |  
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» 国内资讯 » 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经验分享!

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经验分享!

  有111人浏览   日期:2022-12-30

文章摘要: 无论是国际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法规ISO13485,还是中国法规《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》,都要求对产品进行风险管理,要在医疗器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,以产品为单位,进行风险的识别、分析、控制和管理。全生命周期包括产品的设计和开发、生产、贮存和流通、安装和服务、最终停用和处置等阶段。法规的硬性要求,来自于经验的总结和提炼,因此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,是质量管理体系里势在必行,不可或缺的环节。......

 来自法规的要求
 
无论是国际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法规ISO13485,还是中国法规《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》,都要求对产品进行风险管理,要在医疗器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,以产品为单位,进行风险的识别、分析、控制和管理。全生命周期包括产品的设计和开发、生产、贮存和流通、安装和服务、最终停用和处置等阶段。法规的硬性要求,来自于经验的总结和提炼,因此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,是质量管理体系里势在必行,不可或缺的环节。
 
风险管理的目的
 
风险管理的目的,是要保证产品使用的风险可控,确保产品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。
 
风险的可接受准则
 
正如法规ISO14971《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》在1.范围里所写,标准不规定可接受的风险水平,每个医疗器械产品的生产过程并非千篇一律,包括同一个厂家的不同产品,结合产品实现过程的技术和资源不同,因此我们对风险管理的水平要求,不能形成统一标准,而是各自定义和执行。比对风险和收益,最终我们并非把风险降到零,保证绝对安全才接受,也并非对风险无动于衷。秉承应降尽降的原则,以及当时的技术水平和可获得的资源,我们根据产品的特性,制定风险的可接受准则。从严重度(S)、发生频率(O)和可探测度(D)三方面来定义风险系数RPN。比如三个要素从1分到10分有10个级别,分数越高,代表风险更高,RPN的分值为三要素相乘,其中严重度只要≥7分,就要求采取措施,一般严重度本身不发生变化,但是通过措施可降低发生频率,通过检验/验证增加可探测度来降低风险。
 
风险可接受准则依据各厂家的管理要求自行确定,也有1-5分或1-3分,或者定性为高中低三个等级。
 
风险管理的工具
 
风险管理的工具,常用的包括:流程图、因果链图、鱼骨图分析、失效模式效应分析(Failure Mode Effects Analysis , FMEA)、事先危害分析(Preliminary Hazard Analysis,PHA)、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(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s , HACCP)、过失树分析(Fault Tree Analysis , FTA)。
 
实际工作中常见的问题
 
风险管理贯穿整个产品生命周期,是一个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的过程,在具体执行的时候,遇到的常见问题如下:
 
1.未制定风险计划,或已有的计划没法按节点去完成。
 
2.对产品将来发生风险的预估不足,包括最坏发生情况时的严重度,往往乐观估计发生概率。
 
3.研发设计验证和工艺验证阶段,对产品性能评估是理想环境中进行,缺乏模拟客户β试验。
 
4.产品发生原料、工艺变更时,由于对风险预估不足,导致验证条件不充分,预期较好,但实际情况比预期要差。
 
5. 针对内部发生的不符合和客户投诉的情况,未从根本上分析原因,所采取的措施长期有效性未得到确认。
 
如何加强医疗器械风险管理?
 
风险管理是医疗器械质量管理组成的重要环节,从流程管控的角度,想要做好风险管理,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:
 
1.首先,要学习质量管理体系和风险管理的法规文件,制定风险管理的文件和记录表单,并生成风险管理的流程图。
 
2.组建风险管理团队,进行产生风险的源头即危害(Harm)的识别(同一种危害可能产生几种不同严重度的风险)、风险的识别(结合同类产品的研发、生产实践与售后反馈数据)、以及后续的各因素分析,并商定可行的风险消减措施和验证方法。
 
3.在研发前期针对检测系统的不同功能单元分别进行DFMEA风险分析,在工艺开发阶段进行PFMEA风险分析,两者相互独立。
 
4.在设计开发的不同阶段更新风险分析表格,确保新的风险项目被加入,各项控制措施和验证方案受控与落实,最终实际的验证数据证实所有的风险项目落入打分接受水平。
 
5.初始风险分析中尽可能考虑到以往发生的问题,预测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,利用头脑风暴法进行跨部门、交叉专业、多维度、多因素的风险分析,逐个排查问题并制定纠正预防措施,避免过程和事件序列的遗漏和返工,验证时充分考虑发生条件,模拟客户的环境,进行性能验证和可靠性试验,提前解决技术问题,降低风险发生。
 
6.评估剩余综合风险分析时,验证措施的有效性,同时排除措施本身带来的次生风险;
 
7.最后在产品上市后进行生产后信息收集,形成定期风险评价报告,包括收集来自于内部变更、不符合和客户端的投诉、反馈、不良事件和/或召回产品,国内外同类产品上市后的报道、文献资料等,有则改之无则加勉。进一步完善医疗器械产品的安全和有效性数据,不断优化产品性能和使用效能。
免责声明:
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、企业机构、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,仅供参考。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、观点保持中立,不对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。如果有侵权等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。

微信

关注云启商途官方微信账号:“yunqishangtu”,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,热点产品深度分析!
按分类浏览